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菜单分类 >许钦松谈《长江揽胜》

许钦松谈《长江揽胜》

时间:2023-07-30       作者:新快报       点击量:4,151       发布人: 长江文化

四下长江,要把“文明史里的长江”放到一幅长6.7米、高4.7米的画中——

“计划这个月底要创作完毕!”历时近五年,把长江六千多公里浓缩在一幅长6.7米、高4.7米高的画作,在完稿的尾声阶段,收藏周刊记者问及时间计划,许钦松仍然感叹压力大,同时,也对这样一幅即将面世的画作流露出了丝丝的欣慰与期许。“这件作品是我这几十年来创作压力最大、挑战难度最高的一件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从山水画来讲,《长江揽胜》有可能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项创作任务。”

作为广东画坛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许钦松的山水作品以雄奇刚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而受人关注。作为一名岭南画家,许钦松在全国那么多名家中突围而出,拿到了三大自然题材其中之一《长江揽胜》的创作项目,他表示“非常幸运,也非常骄傲”。因为整个长江流域有十几个省市,那么多的艺术家,被一个生活在珠江边的艺术家拿到这个项目,确实不容易。

据了解,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建国后最大、最有分量的国家级文化工程,总共有一百多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一轮一轮的评选,经过层层审核,最终形成的作品会在国家博物馆永久陈列。作为国家级的民族文化宣扬推广项目,这项创作工程从2011年底开始,汇集了中国当代大部分的创作精英,计划历时5年,预计形成作品约为150件。

本次创作计划中的三大自然题材之一的长江题材作品《长江揽胜》,由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著名山水画家许钦松担任主创作人。目前,他正紧锣密鼓安置自己承担的工作,以保证在期限到来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创作。然而,对于身兼多个社会职务的他来说,这似乎成了比创作更困难的事情。

得来艰难,题材重大。许钦松说:“从山水画来讲,《长江揽胜》有可能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项创作任务。”

作为文明史的美术创作项目,虽然画的对象是自然景观,但要表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与气度。

据了解,许钦松前后“四下长江”,实体考察写生,曾到东巴谷,与纳西族族长探讨纳西文化的传承,与云南当地人交流纳西古乐,从文化源头入手,深入体会长江流域文化。他说,中华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多样,每个民族、每个地域都有它的独特之处。秦统一以后,中原文化的推进使得这些多样性慢慢地消失,其实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从一个长江边的小小村落,就可以看到那么悠久的文明史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演变,令人吃惊。

《长江揽胜》的创作,促使他更多地走访长江两岸的景点、村落、城市,对长江沿岸风光观察之余,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诸如历史人文、国族种族、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文明形态等问题。

不过,《长江揽胜》是一个文明史的美术创作项目,虽然画的对象是自然景观,但要表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与气度。这个难题,令许钦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他说,他想要画的,是“文明史里的长江”,是长江的“永恒状态”,象征着民族精神与气质,是国人心目中的长江,并不是近现代的长江,也不是原始的长江。这一点,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

从夔门到西陵峡,一路流向大海,其他省略掉,都藏在云海当中,还设想定格在早晨太阳出现之前

从古至今,以长江为题材创作的画家也不少,例如张大千画的《长江万里图》,陆俨少也多次穿梭在长江三峡的险滩中,甚至有过生死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画家都只是截取其中的一些片断,而非从源头一路画下去来表达全面的长江。

“我创作的《长江揽胜》最大的难点在于,在一幅作品中去承载一条心中完整的、永恒的长江,既要表达自然景观,也要表达内在精神。作为中国盛世时期的长江表达,如何更能体现出当下中国的大国气象、中国崛起的这种态势、中国人扬眉吐气充分展现的正能量——这是《长江揽胜》的基本格局。”许钦松说。

《长江揽胜》的创作前期进展顺利,初稿早早通过了,如今到了创作的冲刺阶段。在记者希望其透露作品构思时,他说,因为原来给的尺寸比较长,所以初稿给的是一个长卷,但现在因为考虑到长期陈列,要按照陈列的场地尺寸来画,整张画就变成了约三十一平方米的长方形。要将奔腾数千公里的长江装进一个长方形,多了一点难度。“我通过的草图跟这个尺寸不一样,所以比较头疼。”许钦松强调,“长江长达六千多公里,最后装在一幅长6.7米、高4.7米高的画中,这样的规格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这是我这几十年来创作压力最大、挑战难度最大的一件作品。”

但不管怎样,经过了长期的反复修改与构思,目前作品已经初具面貌,他比划着说:“从夔门到西陵峡,一路流向大海,其他省略掉,都藏在云海当中,重点刻画夔门雄伟的气象,崇丽的石壁以及波涛汹涌的江面,还设想定格在早晨太阳出现之前,营造一种东方欲晓的气氛。”

简介

许钦松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自述

许钦松: 我要表达它永恒的状态

从文化考察的角度看长江,它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性在哪里?我们都知道,文化不只是两岸的名胜古迹,或单纯地与之相关的书法、题咏等内容。当然,这些更为直观,承载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长江流域的文化表达。只是,作为民族精神的层面,长江文化又不仅仅指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精神财富,广义上来说,它更多是指我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以长江两岸临水而居的社会演变过程中,作为民族中的子民对长江产生的除了生存之外的思想与感情。水带来了交通便利,也带来了人文交流,有些民族文化因为这条长江的流动而滋长延续,也有些民族文化随之隐去。

所以说,长江不是静止的,它在奔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奔流,文化亦然。在这样一个千古不变的定律中,长江如同太上老君所说的大道精神——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层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文化广度还是时间跨度上,一次文化考察无法承载所有。

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表达上更倾向于思考这条江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它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它应该是怎样的状态。我要表达的,不是现实的状态,而是永恒的状态。如何使它永恒?画面里就不能出现如今两岸常见的那些不洋不中的建筑物,因为这些建筑物一旦出现在画面,就把场景锁定在某一个历史时段中……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课题,通过这样的创作洗礼,可能会令我往后的山水画创作重新出发,在今后出现另一方天地。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